成都体育学院
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境内公办高校
成都体育学院(Chengdu Sport University),简称“成体”,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,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,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。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(中医)教育培养计划四川省高等学校“双一流”建设贡嘎计划,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、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、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、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、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。
办学历史
1942年,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成立。
1950年,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。
1953年,在“大区布局”的历史背景下,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中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,时名西南体育学院。
1956年,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。
1958年,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,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。
1961年,重庆体育学院并入,扩充了学院实力。
2001年,划转地方,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。
1979年,学院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。
1984年,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。
1985年,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。
2000年,获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。
2005年,成为全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。
2010年2月,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。
2013年7月,被正式确立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。
2015年4月,入选卓越医生(中医)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。
2015年7月21日,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项目选址位于简阳市三岔镇。
2019年2月,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项目在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举行开工仪式,新校区预计于2021年建成。
2021年2月,成都体育学院与重庆市体育局、四川省体育局签署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作协议》。
2022年9月,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新校区预计投入使用。2022年9月,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亮相,可举办国际国内综合性赛事。
2023年3月,学校成为川渝高校体育产业联盟首届成员单位;8月4日,国际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中心在成都体育学院揭牌。9月7日,成都体育学院新校区正式启用。
2024年9月10日,成都体育学院三岔湖校区第一批新生报到。
办学条件
院系专业
截至2019年9月,学校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,其中教学机构13个;开设22个本科专业,跨教育学、医学、文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艺术学、历史学等7大学科门类。
学科建设
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、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,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4个,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;四川省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2个。
师资力量
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,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,高级职称近280人。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、教育部新世纪人才、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、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、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、四川省教学名师、四川省名中医、国家体育总局“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”等各类专家112人次;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;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、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;国内外客座教授、兼职教授20余人。
教学建设
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,四川省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;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,四川省特色专业7个;四川省应用示范专业4个;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,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;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,四川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个;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,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1个,国家体育总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,四川省精品课程23个,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立项建设课程8个,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,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教育课程3个,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8个,四川省思政课程5个;省级教学实验中心2个。
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、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。学校有特色专业、规划教材、“大创”项目等“本科教学工程”、“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”国家级项目88项、省级项目255项。其中,中医学专业“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”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(中医)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,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;《乒乓球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,7部教材入选“十一五”“十二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;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。
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。2009-2017年,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,其中一等奖2项,二等奖6项。
学术研究
科研平台
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、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。建有“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”和“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”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。
科研成果
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,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(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),省部级项目300余项,形成了以入选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”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,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。
学术资源
成都体育学院学报》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综合性学术刊物,中文核心期刊,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,CSSCI来源期刊,设有体育人文社会科学、运动竞赛与训练学、学校体育学、运动人体科学等栏目。
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院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(含电子图书)三百余万册,馆藏文献以体育学、运动医学为重点,信息资源覆盖学院所有学科专业。拥有中国体育资讯网、Sportdiscus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、读秀学术搜索、百链等30余个数据库;自建有中国体育年鉴数据库、学科经典图书数据库等9个特色资源库。
合作交流
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,学校已与美国、英国、爱尔兰、丹麦、澳大利亚、泰国、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,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“2+2”“3+1”和“3+1+1”学士、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。
文化传统
形象标识
学校徽志为正圆形图案,由学校英文译名首字母构成的火炬图案、“1942”字样和环绕的启功体中文校名和英文译名组成。“1942”为建校时间,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学校事业生生不息、蓬勃向上。
学校校旗是以学校徽标和校名为图案的宝蓝色旗帜,用作对外交流时,校名下方加注外文译名;校旗分为通用旗(横式)和交流旗(竖式),通用旗旗杆套为白色,交流旗旗杆套颜色与旗面一致。
精神文化
行健不息,积健为雄。
坚韧不拔的集体人格,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,和谐包容的人文氛围,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。
团结务实 ,自强不息。
严格、严谨 、精心、精良。
勤学苦练,自信自强。
社团文化
截至2017年10月,学校设有棒垒球协会、花样跳绳协会,CWT轮滑协会,舞龙舞狮协会、月光下音乐协会、足球协会、舞蹈协会、读书协会、书法协会等49个社团。其中,足球协会获2016年全国校园足球百佳社团。根据2020年3月学校官网,学校社团开展了社团文化节等学生活动。
校区情况
成都体育学院有武侯校区和东部新区两个校区。以本科教育为主,共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,22个本科专业,跨教育学、医学、文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艺术学、历史学等7大学科门类。
武侯校区
该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。
东部新区校区
该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环湖北路1942号,占地1500亩,可容纳1.5万名全日制学生,校区的综合馆、游泳馆、体育场等都符合国际比赛场地A级标准。截至2023年9月,足球学院和运动休闲学院已搬迁至新校区办学,于2024年7月将全部实行搬迁。一期局部办学所需场馆中,教学楼、实验楼、学生宿舍楼、食堂、高尔夫训练馆、室内攀岩馆、体操馆、图书馆、能源中心等,均已完工。还设有博物档案馆、武术馆、体育舞蹈馆(副馆)、四川省艺术体操中心、游泳馆等场馆设施。
现任领导
校园环境
博物馆
建于2008年,于2011年7月21日正式开馆。开馆以来先后接待了5万余名各类观众的参观。占地约1000平方米,是国内高校第一座以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题材的专题性博物馆,馆内陈列中华传统体育陈列与成都体育学院校史陈列。
郑怀贤雕像
郑怀贤是成都体育医院的创始人。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望,被后人尊称为“武医宗师”。
怀贤楼(B教)
名自著名武术家、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、中医骨伤郑氏学派创始人郑怀贤教授。传承“体医渗透”办学理念,楼内设学术报告厅、同传室、演播室等功能室。
校友情况
所获荣誉
地图信息
最新修订时间:2024-12-24 14:53
目录
概述
办学历史
参考资料